蔡甸区以绿水青山高筑“生态城”书写绿色奇迹
近年来,武汉市蔡甸区委、区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域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蔡甸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全体政府部门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机制。
中法生态城
蔡甸区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工作,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总量减排、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壮大生态环境队伍,全面理顺监管体制机制,辖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实现标准化,在武汉市率先形成地表水水质35项监测指标分析能力和全域PM2.5六项因子的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同时,该区在日常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中大胆创新,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的第三方运营。2019年以来,辖区厂、站、网等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均移交蔡甸城投环境公司统一管理。
紧扣重点抓落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水多是蔡甸区的优势,也是生态环境的“短板”,蔡甸区强力推进“四水共治”。
工业污水集中治理,新建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其中,蔡甸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所有企业的污水都汇入黄陵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城镇污水提标治理,处理规模达10万吨/天的蔡甸区石洋污水处理厂,联通城镇23条道路的雨污分流管网、生态廊道和5个街乡,尾水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同时,蔡甸区还配套建设21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码头岸线修复治理,蔡甸区持续推进汉江运输船舶防污染设施改造,岸线全部恢复原貌,生态修复率达100%。
水生态恢复生机,蔡甸区加强河湖综合整治,完成通顺河蔡甸段流域水体治理和11个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河湖水生态质量,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将涉及土壤污染风险地块全部纳入严格管控对象,未发生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的事件。
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蔡甸区实行“户分类、组保洁、村(社区)收集、街乡转运和区级集中无害化处理”的管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率为100%。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优质,蔡甸区从长江、汉江中取水,多年来,供水保证率100%、村镇饮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后官湖
落实整改抓监管,生态安全更加稳定
在强力治污方面,蔡甸区持续开展多项环保专项行动,“剑指”污染源头。
“蓝天护卫战”,该区督促天虹纸业等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治理排气,关停数十家企业治理燃煤锅炉,大力推动机动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
“保水质百日攻坚战”蔡甸区对辖区28个湖泊全面开展排口调查,连续实施湖泊水体提升工程,建立通顺河上下游联动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
“汉江保护战”,蔡甸区清理整治汉江固体废物问题14个、清理固体废物30余吨;立案查处违法填湖案件3起、非法采砂案件5起;驱离外籍采砂船69艘,关闭非法排污口3处。
“农村黑臭水体攻坚战”蔡甸区按期完成治理销号劣Ⅴ类湖泊水体10个、农村黑臭水体两个。
同时,蔡甸区持续加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案件办理力度。截至目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41项已全部整改销号。
九真山
围绕大局抓发展,生态经济更加壮大
蔡甸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实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提升、高端装备产业链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提升、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等四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蔡甸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0%以上,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蔡甸区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逐步形成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让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人人都是优美环境的建设者、参与者、共享者。多年来,蔡甸区持续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不断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2017年4月,蔡甸区率先创建成武汉市首个“省级生态区”。截至目前,蔡甸区已创建国家、省(市)级生态街乡9个、省(市)级生态村196个;创建绿色系列单位(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162个和绿色家庭3.2万户,初步形成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共建共享的格局和氛围。
蔡甸区的农村宣传牌上处处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语;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农村里,各种生态文明讲堂课堂常年开讲;社区的文体活动也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常识。